【原题呈现】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
生活里尽是“喜欢做,但是不应该做的事情”和“不喜欢做,但是应该做的事情”。有人说,这种矛盾恰恰构成了生命的张力。
对此,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【审题指导】
本题以生活中的矛盾选择为切入点,引导学生展开对生命张力的哲学思考。立意上,可把握以下三个层次:
一、现象阐释:辨析情感偏好与价值判断的内在张力
在现象分析层面,需厘清“情感偏好——喜欢,但不应该做”(如本能冲动、即时欲望)与“价值判断——不喜欢,但应该做”(如责任理性、长远目标)之间的冲突实质。例如,沉迷娱乐与专注学习的矛盾,表面是即时满足与延迟回报的博弈,深层则是人性对舒适的本能趋向,和对成长的价值追求间的张力拉扯,这种拉扯构成生命动态的深层张力。
二、价值探讨:剖析矛盾张力对人格成长的驱动作用
这样的矛盾张力不仅是挑战,更是人格成长的催化剂。例如,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而弃官归隐,其抉择突破功名利禄束缚,主动追寻精神自由与人格完整,在价值冲突中坚守本心,实现自我超越。这种张力,能唤醒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觉察,推动人格重塑与精神觉醒。
三、现实观照:构建转化张力的平衡智慧
解决矛盾需立足实践智慧。可借鉴孔子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思想,探讨如何在价值认同中实现高度自律与精神自由的统一;更需结合当代青少年面临的现实困境(如时间规划、兴趣与学业平衡、低级娱乐诱惑等),提出可操作的协调策略,将张力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。
写作需避免空泛谈矛盾,要聚焦“张力如何转化为成长动力”,让思考既有哲学深度,又贴合现实成长语境。
【佳作展示】
于“应该”与“喜欢”的张力中,塑造生命的弧光
人生如一场漫长的航行,我们时常会遇到两股强劲而方向相悖的洋流:一股是“喜欢做,但是不应该”的欲望之流,它裹挟着激情与本能,引诱我们驶向即时满足的浅滩;另一股是“不喜欢做,但是应该”的责任之流,它承载着理性与道义,要求我们逆风而上,驶向遥远而坚实的目标。有人说,这种矛盾恰恰构成了生命的张力。此言不虚。正是这种永恒的拉扯与博弈,而非单向的顺遂,才最终淬炼出人格的深度,塑造出生命璀璨的弧光。
“喜欢做,但是不应该”,这股欲望之流是生命本能的呐喊,是人性中真实而鲜活的一部分。它代表着我们对快乐、自由、安逸的天然向往。或许是想在繁忙工作后通宵追剧的放纵,或许是面对诱惑时难以克制的贪念,又或许是放弃长远规划以换取片刻欢愉的冲动。这些“喜欢”本身并非洪水猛兽,它们是生命活力的体现,是创造力的源泉。一个完全压抑“喜欢”的人,可能会变得刻板、乏味,失去对生活的热情。然而,当“喜欢”越过“应该”的边界,便会滑向放纵与沉沦的深渊。它如同脱缰的野马,虽能带来一时的狂奔快感,最终却可能将我们拖入泥潭,损害健康、消耗精力、辜负信任,甚至触碰法律与道德的底线。因此,正视并管理这股欲望之流,是人生的第一课。它考验的不是消灭欲望,而是在欲望面前保持清醒的自觉与克制的智慧。
与之相对,“不喜欢做,但是应该”,这股责任之流是文明社会的基石,是人格成长的熔炉。它代表着我们对承诺、规则、理想的坚守。或许是清晨五点响起的闹钟,催促我们开始一天枯燥的晨跑;或许是堆积如山的案头工作,要求我们牺牲娱乐时间,精益求精;或许是面对不公时,挺身而出的道德勇气。这些“应该”往往伴随着痛苦、乏味与压力,它们与人性中趋乐避苦的本能背道而驰。然而,正是这些“不喜欢”的坚持,构筑了我们人生的骨架。每一次对“应该”的践行,都是一次对自我惰性的胜利,一次对意志品质的磨砺。它如同为生命大厦打下的一根根桩基,过程艰辛,却能让我们的未来站得更高、更稳。放弃“应该”,便意味着放弃了成长的可能,选择了在舒适区中沉沦,最终只能收获一个平庸而脆弱的自我。
生命的张力,恰恰源于这两股洋流的激烈交锋。倘若生命中只有“喜欢”,那将是一场没有航标的漂流,看似自由,实则随波逐流,最终可能触礁搁浅。倘若生命中只有“应该”,那将是一艘设定好程序的冰冷航船,虽能精准抵达,却失去了沿途的风景与航行的乐趣,生命将变得机械而苍白。真正的强大,不在于彻底消灭其中一方,而在于驾驭这两股力量,在它们的动态平衡中找到前行的方向。
这种张力,是自我超越的阶梯。我们通过克制“不应该的喜欢”,来锻炼理性的肌肉,学会延迟满足,从而获得更高级、更持久的快乐。我们通过坚持“不喜欢的应该”,来拓展能力的边界,将责任内化为习惯,最终从“不喜欢”中品出“喜欢”的滋味——比如,从坚持运动中获得健康的喜悦,从攻克难题中获得智识的快感,从履行责任中获得内心的安宁与他人的尊重。这个过程,正是从“本我”走向“超我”,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,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完整历程。
更进一步看,这种张力是文明进步的动力。人类社会的法律、道德、伦理,本质上就是一套宏大的“应该”体系,用以约束个体无节制的“喜欢”。而艺术、科技、文化的创新,又往往源于那些打破常规、挑战旧有“应该”的“喜欢”与激情。一部人类史,就是一部在“应该”的秩序与“喜欢”的活力之间不断寻求平衡与突破的历史。
因此,我们不必为生命中的这种矛盾而感到焦虑或痛苦。相反,我们应当珍视这份张力。它提醒我们,我们是活生生的、有血有肉、有情有欲的个体,同时也是肩负责任、追求意义的理性存在。让我们学会倾听“喜欢”的声音,理解它作为生命活力的源泉;更要学会敬畏“应该”的法则,视它为成长的阶梯与航行的罗盘。
在“应该”与“喜欢”的永恒博弈中,我们每一次审慎的选择,每一次克制的坚持,每一次勇敢的担当,都像是在为生命的弓弦蓄力。最终,当我们将这支箭射向未来时,它所划出的,必将是那道独一无二、璀璨夺目的生命弧光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曼雅配资-专业杠杆炒股公司-配资网app官方免费下载安装-配资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