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那个被称为"东南亚黑马"的越南吗?
前几天和一个做外贸的朋友聊天,他苦笑着告诉我:"我们在越南的工厂,现在每天都在亏钱。"这话让我想起了三年前,同样是这位朋友,兴奋地跟我说要把生产线搬到越南,理由很简单——人工便宜,政策优惠,订单多到接不完。
可谁能想到,短短三年时间,风向变得这么快?
2022年,美国为了对付通胀,开始疯狂加息。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?就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机,把全世界的美元都吸回华盛顿。
那些平时靠外资"输血"的国家,一下子就傻眼了。越南,这个曾经的宠儿,首当其冲成了重灾区。
数字不会撒谎:越南盾汇率从1美元兑22700跌到26000,贬值幅度接近15%,时间跨度仅仅3年。
15%是什么概念?就是你原来用1万美元能买到的东西,现在需要11500美元。对于一个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来说,这简直是灾难。
机床贵了,原材料贵了,连最普通的工业零件都在涨价。本来想着靠出口赚美元的越南,现在发现进出口链条全卡壳了——外汇收入跟不上支出,工厂开始减产,工人大量失业,订单也开始往别的地方跑。
看到这里,我想起了一个词——"广场协议"。
1985年,美国逼着日本签署这个协议,强行推高日元汇率。结果怎么样?日本的出口成本暴涨,为了救经济只能拼命放水刺激。股市疯涨,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,大家都以为好日子永远不会结束。
直到1990年,日本一加息,泡沫瞬间破裂。股市腰斩,地产价值蒸发,银行坏账堆成山。从那以后,日本经济就陷入了所谓的"失落二十年"。
越南的处境虽然规模小得多,但结构上的脆弱性惊人地相似。
你知道三星一家公司在越南有多重要吗?占GDP的20%!这就像一个人把全部身家都押在一只股票上,风险有多大可想而知。
更让人担心的是,越南50%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来自外资。美元一收紧,外资跑路,生产线直接断档。这不是危言耸听,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。
最危险的还不是汇率问题,而是债务。
越南的外债已经占到GDP的70%,其中美元债务规模是外汇储备的两倍。什么概念?就是欠别人的钱是自己钱包里现金的两倍。
一旦发生债务违约,手里那点储备根本不够填窟窿。到时候,优质资产会被国际资本低价收购,就像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泰国和韩国一样。
那场危机我虽然没有亲历,但听长辈们说起过——多少企业一夜之间易主,多少人的财富瞬间归零。
说到这里,我并不是要唱衰越南。客观地说,这个国家的优势和短板都很明显。
优势确实存在:近1亿的年轻人口,相对较低的劳动成本,政府的积极开放政策。过去几年,越南确实抓住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机会,承接了不少制造业转移。GDP数据看起来很漂亮,一度让所有人都以为找到了"下一个中国"。
但短板也很致命:产业链不完整,大宗原材料还得从中国进口;基础设施不足,有些工业区还在每周停电;过度依赖外资,缺乏自主的产业升级能力。
就像一个只会做代工的工厂,看起来订单满满,实际上真正留在自己手里的利润并不多。
如果越南想避免重蹈覆辙,最现实的办法是什么?
在我看来,稳住和中国的合作关系是关键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中越贸易额达到了2600亿美元,2025年上半年也有920亿美元,同比增长18%。
中国在越南的基建、铁路、港口投资项目,确实能帮它缓解资金和技术压力。但这只是权宜之计,不是长久之道。
真正的挑战在于:越南必须在制造业之外找到新的经济支柱,减少对外资的绝对依赖,提升自身的产业链能力。
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这需要时间,需要耐心,更需要战略定力。
前几天看新闻,三星、英特尔这些大公司已经开始把新产能转到墨西哥了。这就是信号——外资的脚步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困难而停留。
2025年上半年,越南GDP增速还能勉强维持在7%左右,但内行人都知道,这很大程度上是靠基建投资和消费信贷在撑着。泡沫总有破的一天。
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路。过去十年,越南用低成本和开放政策赢得了第一阶段的增长机会。接下来,能不能撑过全球金融收紧的大考验,就看它有没有第二阶段的自我升级能力了。
回到开头那个朋友的故事。他最近正在考虑把部分产能转回国内,理由很简单:"与其在别人的土地上提心吊胆,不如在自己家里踏实干活。"
也许,这就是这个时代给我们所有人的启示吧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曼雅配资-专业杠杆炒股公司-配资网app官方免费下载安装-配资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